1.1 发展历程
ISO/IEC 20000起源于英国标准协会(BSI)发布的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佳实践框架,2005年首次发布为国际标准,新版本为2018年修订的ISO/IEC 20000-1:2018和ISO/IEC 20000-2:2019(实施指南)。该标准分为两部分:
Part 1: 定义服务管理体系(SMS)的规范性要求
Part 2: 提供实践指导与案例分析
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依赖IT服务交付的组织,包括:
内部IT部门
外包服务提供商(如云计算、托管服务)
跨行业企业(金融、医疗、制造等)
ISO/IEC 20000要求组织建立基于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服务管理体系,涵盖以下关键要素:
2.1 服务管理体系(SMS)要求
组织环境与领导力:明确IT服务战略与业务目标的对齐,要求高层管理者提供资源支持并分配职责。
风险管理:识别与IT服务相关的内外部风险,制定控制措施。
2.2 服务交付过程
服务级别管理(SLM):定义服务目录,与客户协商并签订服务级别协议(SLA),监控履约情况。
容量与可用性管理:确保IT资源满足当前及未来需求,优化服务可用性。
连续性管理:制定灾难恢复计划(DRP),保障业务关键服务的持续运行。
2.3 关系与供应商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建立沟通机制,定期收集客户反馈并改进服务。
供应商管理:评估供应商绩效,确保外包服务符合合同要求。
2.4 事件、问题与变更管理
事件管理:快速响应服务中断,小化对业务的影响。
问题管理:分析事件根因,防止重复发生。
变更管理:通过标准化流程控制变更风险,避免服务中断。
2.5 服务报告与持续改进
服务报告:生成关键绩效指标(KPI)报告,向管理层和客户透明化服务状态。
持续改进: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服务改进计划(SIP),优化管理体系。
1. 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通过标准化流程减少人为失误,缩短故障响应时间;
基于SLA量化服务绩效,增强客户信任。
2. 优化资源与成本控制
明确角色职责,减少重复性工作;
通过预防性维护降低系统宕机损失。
3. 增强合规性与市场竞争力
满足金融、医疗等行业对IT服务的合规性要求;
获得国际认证资质,提升投标竞争力。
4. 支持业务创新与扩展
通过灵活的IT服务架构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提供管理基础。
(一)、申请材料清单
1.体系文件
服务管理手册:定义SMS方针、目标及整体框架。
程序文件:覆盖标准要求的26个核心流程(如事件管理程序、变更控制程序等)。
记录模板:服务级别协议(SLA)、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审计报告等。
2.运行证据
近3个月的服务交付记录(如事件处理工单、变更请求记录)。
服务级别协议(SLA)及实际达成情况的监控报告。
内部审核报告与管理评审报告(含改进计划)。
3.组织与法律文件
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架构图。
IT服务范围说明及人员职责描述。
4.认证申请表
向认证机构提交的正式申请文件,包含企业基本信息与认证范围。
(二)、申请条件
1.体系建立与运行
已按照ISO/IEC 20000-1:2018标准要求建立服务管理体系(SMS),并完整覆盖IT服务全生命周期(设计、交付、改进等)。
体系需有效运行至少3个月,保留可追溯的记录(如服务报告、变更日志、事件处理记录等)。
2.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完成至少一次内部审核,验证体系符合性。
完成管理评审,由高层对体系运行效果进行决策与改进承诺。
3.适用范围明确
清晰界定认证范围(如“XX公司云计算运维服务”),确保与实际业务一致。
4.合规性要求
无重大法律纠纷或IT服务相关违规记录。
(三)、注意事项
• 认证机构选择:需选择经国际认可论坛(IAF)认可的机构(如BSI、TÜV、SGS等)。
• 文件真实性:所有记录需真实可追溯,避免形式化文档。
• 提前准备:建议在正式申请前进行预审或差距分析,降低审核风险。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并备齐材料,企业可高效启动认证流程,实现IT服务管理的国际标准化。
关键注意事项
时间周期:完整认证通常需6-12个月,具体取决于企业准备程度。
核心投入:高层支持、跨部门协作及资源分配(如IT工具、培训)。
选择认证机构:需认准经IAF(国际认可论坛)认可的权威机构(如DNV、BSI、SGS等)。
通过此流程,企业可系统化建立IT服务管理能力,并借助国际认证提升市场公信力与竞争力。
微信号:Siterui888888
添加微信好友,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