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系构成与核心要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数据驱动、能力建设为主线”,覆盖企业战略、业务、技术和管理全流程,包含以下关键要素:
• 技术整合:如工业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如数控机床、智能工厂)。
• 产品集成:通过嵌入信息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
• 业务优化:利用信息化工具重构研发、生产、供应链等环节,实现流程标准化与效率提升。
• 产业衍生:催生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形成数字经济新生态。
管理体系遵循九项原则,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全局优化与协同创新”等,强调通过系统化方法实现战略目标。
2. 贯标分级与能力建设
两化融合贯标分为A(初始级)、AA(单元级)、AAA(领域级)等层级,AAA级为高认证,要求企业实现全业务链的数字化协同。核心能力包括:
• 数据贯通能力:打通企业内部数据流,支持实时决策;
• 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与商业模式创新。
根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版本,新型能力被划分为五个等级,从基础到高级依次为:
(一)、基础准入条件
1.企业资质
在申请地区(如省、市)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财务状况良好,无严重失信记录。
优先支持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
2.两化融合基础
已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数字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如应用ERP、MES等系统)。
对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明确需求,并自愿参与贯标。
3.管理体系经验
已建立并实施其他管理体系(如质量、环境、能源管理体系),具备体系运行经验。
(二)、信息化能力与投入要求
1.信息化系统建设
需具备与业务流程匹配的信息化系统(如ERP、MES、PLM等),并实现关键环节数据贯通。
理想情况下,应具备工业控制系统(如设备互联平台)。
2.财务投入保障
近两年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方面有持续资金投入(包括设备采购、系统开发、培训等),建议累计不低于20万元。
企业需承诺未来持续投入以维持能力建设。
3.信息安全措施
具备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机制,如独立机房或云端部署的加密措施。
(三)、分级评定条件
两化融合认证分为A级(初始级)、AA级(单元级)、AAA级(流程级)等,不同等级需满足以下能力要求:
• A级(初始级)
初步应用办公、财务等基础信息系统;
具备项目管理机制,管理模式为经验驱动。
• AA级(单元级)
在单一职能(如生产、研发)中实现数字化工具(ERP、MES)覆盖,提升业务效率;
管理模式为职能驱动,具备规范化的过程管控机制。
• AAA级(流程级)
实现跨部门数据集成与流程协同(如供应链全链路优化);
管理模式为流程驱动,通过数据驱动价值创新(如新产品开发)。
(四)、申请流程与附加要求
申报程序
通过属地工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含《申报书》、自评估报告等),部分地区需提前完成两化融合自评估系统(https://cspiii.com/pg)。
需通过第三方评定机构审核及地方工信部门评审。
政策支持
通过认证后可申请地方奖励(如长沙市奖励50万元,天津市高50万元)及专项资金支持。
(五)、注意事项
证书非强制:认证自愿申请,非政府采购必备资质,部分地区将其纳入招投标加分项。
费用与周期:认证费用约8-24万元,周期3-12个月,需每年年审。
合规性争议:部分专家认为将认证作为评审因素可能违反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企业需根据实际需求决策。
1.政策赋能
资金补贴:优先获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专项补贴(高千万级);
税收优惠:享受研发加计扣除、贷款贴息等政策红利;
准入门槛:成为政府项目、国企供应链招投标的加分项或必备条件。
2.竞争力提升
降本增效:流程集成减少人工干预40%,库存周转率提升20%-30%;
敏捷创新:依托数据驱动缩短研发周期(如某企业从18个月→6个月);
风险管控:全流程数据追溯,质量问题定位效率提升90%。
3.品牌增值
行业背书:工信部权威认证,增强客户信任与议价能力(产品溢价达15%);
生态合作:获得头部企业供应链或产业联盟准入资格(如华为、海尔生态)。
4.管理升级
体系优化:构建标准化管理框架,打破“信息孤岛”;
组织协同:IT与业务深度融合,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50%;
数据变现:通过用户画像、预测分析驱动业务增长(如营销转化率+25%)。
5.长期战略
清晰路径:明确数字化转型阶段目标,避免资源浪费;
碳中和支撑:绿色智能制造降低能耗(如钢铁企业能耗-12%);
国际对标:认证标准衔接德国工业4.0等体系,助力全球化竞争。
1.企业基本信息
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资质证明。
企业简介(行业地位、主营业务、信息化建设现状等)。
近3年财务审计报告(证明企业运营稳定性)。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
手册与程序文件:依据《GB/T 23001-2017》标准编写的体系文件,包括: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整体框架、方针目标)。
程序文件(如新型能力策划、数据开发利用、业务流程优化等流程)。
记录文件:体系运行记录(如内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改进措施等)。
3.自评估报告
基于《两化融合自评估问卷》(如工信部评估系统),分析企业当前两化融合水平。
突出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如生产智能化、供应链协同、数据驱动决策等)。
4.新型能力建设材料
能力说明书:明确打造的新型能力(如“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实施方案:技术实现路径(如ERP/MES/PLM系统集成、数据中台建设等)。
成效证明:量化指标(如生产效率提升XX%、成本降低XX%、订单交付周期缩短XX%)。
5.两化融合发展规划
未来3-5年的两化融合战略目标、实施路径及资源投入计划。
6.其他证明材料
专利、软著、获奖证书(与信息化/智能化相关)。
合作协议(如与云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文件)。
系统截图或演示视频(展示关键信息化应用场景)。
注意事项
真实性:避免材料与实际情况脱节,需提供可追溯的运行记录。
聚焦能力:新型能力需与企业战略匹配,避免泛泛而谈技术应用。
数据支撑:用具体数据(如效率提升率、能耗降低值)佐证成效。
政策贴合:参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的重点方向(如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
两化融合评估流程通过系统性数据采集、对标分析与持续改进,帮助企业精准定位数字化转型瓶颈,为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微信号:Siterui888888
添加微信好友,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