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绿色工厂认证的企业,可享受环保免检、冬季不限产等政策优待,成为企业应对环保监管的“保护伞”。
例如,江苏省部分企业通过认证后,连续多年获得秋冬季大气管控豁免资格。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绿色工厂提供专项补贴,如认证企业高可获3000万元奖励,部分省市对重大节能改造项目的补助比例高达30%。此外,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绿色工厂认证是企业环保责任的权威背书,可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信任度。
随着消费者环保偏好增强,绿色产品溢价空间可达8%-15%。ESG评级每提升一级,企业融资成本可降低0.3%-0.5%,进一步强化市场竞争力。通过工艺优化和技术升级,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年降幅可达5%以上。
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厂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VOCs排放浓度降至12mg/m³,优于欧盟标准40%,年节省治理成本超千万元。闭环生产体系可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如电子制造业贵金属回收率达9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85%。工业互联网平台与AI算法的应用,推动能效管理智能化。某装备制造企业部署AI能耗预测系统后,年节省电力成本超1200万元。认证倒逼企业攻克技术瓶颈,如氢能焙烧替代传统燃气工艺可减少50%碳排放,干法电极技术降低能耗35%。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可减少污染物排放30%-50%,降低环境事故概率及治理成本。
认证企业通过ESG评级系统规范供应商,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化。
例如,苹果要求2030年供应链全面碳中和,倒逼合作企业加速转型。对标ISO 50001(能源管理)、ISO 14064(碳核算)等标准,提升企业全球合规性与竞争力。绿色工厂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具体要求包括基本要求和预期性要求。
其中,基本要求是纳入绿色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的必选评价要求,需满足指标体系中所有基本要求才可进行绿色工厂申报,即一票否决项,而预期性要求是绿色工厂创建的参考目标,鼓励地方结合地区发展水平、参照预期性指标提出更高的要求。
具体讲,绿色工厂评价一级指标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和绩效6大类,共细分为25项二级指标,总分共100分,其中,基础设施分值占比20%,管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投入都为15%,产品和环境排放都为10%,绩效占比30%。
1、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包含通风采光良好;布局规划合理;满足生产需求,同时不浪费资源;厂区内能源计量设备要齐全等;
2、要有相关的三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3、能源和资源的投入情况,主要包含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采用新型能源,优化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设备的余热和余压;借助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高能源的配置效率等;
4、产品评价方面,主要包含材料的选用上、种类要集中,可回收程度高;采用标准化设计,提高产品的使用周期;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对碳足迹进行跟踪等;
5、环境排放方面,如容积率、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等相关指标要达到相关绩效标准等。
01
评价时间
市级绿色工厂申报一般在1-3月份,省级申报在4-5月份,申报在6月份。02
评价方式
企业可采取自评价或委托具备评价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的方式,编写评价报告并提交主管部门,采用第三方评价方式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应满足相应的资质要求,推荐企业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03
地市级评价流程
各县(市、区)工信部门对企业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后报市工信局,市工信局对申报材料进行符合性审查,通过后组织专家评审,拟定初步名单,经市工信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后公示7日无异议,授予“市级绿色工厂”称号。04
省级评价流程
省工信厅下发申报通知后,企业将自评报告等材料提交到市级工信部门,市工信部门对材料审核后,征求当地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意见,择优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推荐(申报省级绿色工厂,原则上应在被评为市级绿色工厂内遴选上报)。省工信厅组织专家评审,视情况开展现场核查,审核研究通过后,名单在省工信网站公示,无异议后由省工信厅发文公布。05
评价流程
省级工信厅于每年7月31日前将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省层面绿色工厂报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对省级推荐的工厂进行评审,择优确定年度公示名单,公示15日,无异议的纳入国家层面绿色工厂名单并予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