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正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正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和金融支持,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发展助力。这些企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基石,以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特点,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本文将系统阐述两化融合如何从政策支持、技术赋能、金融服务和生态建设等多个维度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并介绍各地的具体奖补政策。
我国正以新型工业化为关键任务,以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健全推进两化融合制度,把握人工智能变革机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
这一战略思路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化融合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和具体实践,正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迈进,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引导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这一政策导向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明确指引。
两化融合通过多种路径为“专精特新”企业赋能,帮助企业突破发展中的瓶颈。
品质飞跃:专家团队从基础规范着手,帮助企业攻坚克难,获得国家标准化认证。严苛的标准倒逼企业建立缜密的质量管控体系,从原材料入厂、生产过程控制到终成品检验,实现全程精准管控。
智慧引领:通过引入外部智囊团,从材料科学选型、结构力学设计到复杂的散热系统优化,攻克一系列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关。
管理塑形:将现代化企业的先进管理系统引入企业,优化采购流程,显著降低冗余的库存成本;推行精益生产模式,让生产环节的浪费无所遁形,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每一件产品有源可溯、有责可究。
两化融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技术实践,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可以建成工业互联网中心,作为企业的“神经中枢”,实现生产全流程数据集成与远程控制,日常设备监控、人员定位报警、超标信息推送一气呵成。
在高危的生产区域,智能化的价值更为突出。通过防爆终端与传感器网络构建的监测系统,可以大幅降低工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风险。
当设备出现异常时,报警信息可以直传相关人员,使故障定位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几分钟,极大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智能仓库管理中,每批产品都可以贴上专属“二维码身份证”,扫码即可追溯从原料投入到售后反馈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让质量管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建设。这些政策降低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的积极性。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建〔2021〕2号)明确:
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支持1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业“四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数字化网络智能智能化改造。
襄阳市对首次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的企业,达到A级及以上标准的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首次获得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国家标准认证(DCMM)的企业,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的同样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首次获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两化融合、上云标杆、智能制造、工业设计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试点示范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省级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诸暨市对当年列入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奖励50万元;对当年新认定的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奖励20万元。
对当年列入、省级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云上企业、大数据应用等)试点示范的项目,每个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
两化融合赋能“专精特新”企业的成效已经显现,企业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能够实现人力成本降低15%,综合效益提升显著。故障定位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几分钟,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质量管理全面升级: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确保每一件产品有源可溯、有责可究。全链追溯体系不仅革新了服务模式,更让质量管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
未来,两化融合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将进一步深化,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
工信部将在多个方面继续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健全两化融合发展制度,强化两化融合领导机制,健全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持续拓展产业评估监测;夯实两化融合发展基础,加大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投入,深化关键融合技术攻关,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培育数字化通用解决方案。
此外,还将强化信息技术赋能应用,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网络化协同,提升智能化水平,引导产业链群转型改造;完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两化融合标准协同配套,加快成熟标准应用推广;培育两化融合协同发展生态,健全融合发展服务载体,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强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推动举办高端交流活动。
各地也将围绕重点产业打造创新研究院,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为企业转型降低了门槛,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效益提升则成为企业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走在两化融合前沿的“专精特新”企业,不再满足于单一环节的技术改造,而是朝着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生态系统迈进。
未来,随着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大,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提升,以及数字化通用解决方案的培育,两化融合将为“专精特新”企业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微信号:Siterui888888
添加微信好友,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