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时代的制造企业管理变革
新闻类别: 行业动态 浏览量:130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使我国的企业置身于全球化的竞争之中。以制造业为例,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一直面对着来自美系、德系、日系等车企的竞争;手机制造企业同样面临苹果、三星等对手的冲击。国内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同样激烈。由于起步较晚,加上低廉的人力成本,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誉为“世界工厂”,这也导致了我国被称为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制造能力日趋成熟,对价值链的理解逐渐深入,政府、企业界以及相关学者都在探索成为制造强国的方法。近年来,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思维的转变,为我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从国家层面来讲,我国政府已经敏锐意识到当前的机遇,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领域,倡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企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然而,在企业层面,虽然有不少制造企业依托新技术或者新模式取得了成功,但是大多数企业在新时代的企业变革中仍处于探索阶段,甚至更有企业在应用了相应技术或者商业模式后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就在“变革”两个字上:顾名思义,“变革”即为“革命性的变化”,当企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的时候,企业管理模式也必然会遇到相应的挑战。当企业的管理落后于技术发展或者商业模式转变时,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变革的失败。可见,对制造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那么,新时代对企业管理的挑战存在于哪些方面呢?

 

新时代的管理挑战


首先是对企业创新的挑战。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主要是被动型创新,而新时代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型创新成为趋势。主动型创新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现状进行创新,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以为企业实现先发优势,建立进入壁垒。目前,如何实现主动型创新是新时代制造企业亟待探索的问题。

 

二是对企业合作模式的挑战。传统企业的合作模式更多的是基于某类产品或某项事务进行合作,是传统的供应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新时代的上下游企业之间更像是合作伙伴式的关系,这种关系使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更加深入,增强企业间信息交换频率和深度,消除信息不确定性,提升在当前激烈竞争环境下对供应链风险的抵御能力。然而,如何建立企业间的合作机制是企业面临的另一挑战。

 

三是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挑战。当今时代的竞争也是效率的竞争,同类产品比竞争者早一天进入市场就可能拥有巨大的优势,反之,企业运营效率的低下会使企业付出巨大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库存成本等,导致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要通过管理变革提升运营效率。

 

四是对企业文化的挑战。企业文化是制造企业内部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传统的以制造为主的制造企业文化在新时代中将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重新塑造了顾客的价值观,顾客更加注重产品为其带来的价值,而非仅仅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制造企业应在企业中打造顾客导向、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中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和行动上的主动性。

 

制造企业变革的五大措施


面对以上问题,制造企业在新时代中应如何应对呢?我认为可以从生产模式、商业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合作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实施变革。

 

首先,作为制造企业,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可以通过结合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来实现智能制造,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并降低产品成本。此外,通过产品乃至制造设备采集的大量数据可以用于故障诊断等,帮助改进设备或者生产流程,从而进一步地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其次,制造企业应该逐步认识到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只能产生一次性的交易价值,而围绕产品的产品相关服务或者依托企业自身优势的衍生服务才能持续地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制造企业应该探索机遇,积极地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通过服务型制造,制造企业可以升级与顾客甚至供应商的关联,从基于交易的关系逐渐发展为基于关系的模式,并且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供应链伙伴的需求,从而实现主动型创新。

 

第三,生产模式或者商业模式的转变都离不开管理模式的变革。传统制造企业采用以ERP为代表的组织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日常的运营管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可以驱动运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例如,微信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其可以收集、消化和传播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个特点更加符合新时代产品和服务紧密结合的趋势。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数据的透明化以及可获得性,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这类更加客观、可靠的数据做出相应的决策,降低错误决策的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可以广泛应用智能制造。就生产模式而言,智能制造对生产流程和产品本身的影响尤其巨大。比如,设备上传感器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优化制造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产品上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产品状态的实时监测,并采集产品相关数据,帮助企业了解产品使用情况,进而对产品进行改进或优化。智能化的发展在改变制造模式的基础上,也改变了相应的服务模式,即驱动了智能化服务。产品中的数据采集传输技术可以收集顾客行为相关的数据,帮助企业了解顾客的内在需求,进而智能化地提供相应服务,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智能化产品和服务需要相应的管理模式作为支撑,企业应采取智能化管理模式。智能化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还包括企业运营流程以及企业外部的数据,通过智能化工具对生产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不断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很多制造企业在这方面遇到了困难,一方面是缺少对应打通数据接口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缺少对智能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另外,智能化管理除了需要引入智能化技术之外,还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大幅的调整。例如,传统企业垂直化的组织结构可能不再适用于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的发展使水平化组织结构成为主流,因其可以促进高效率地决策。总而言之,在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点的制造新时代,技术和管理缺一不可,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应受到同等重视。

 

第四,由于新时代的信息更加透明,企业壁垒逐渐消失,在整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造企业应更加注重合作模式的创新,以整合更多的资源。一方面,企业应与供应商与顾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数字化技术使这种合作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传统的竞争模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企业,在信息透明化的时代,企业甚至可以探索与竞争对手合作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互补;或者根据自身在供应网络中的地位,建立或者参与行业平台的建设,整合多方资源,通过信息的分享与吸收,进一步地实现协同创新。

 

第五,对企业来说,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对人的因素的认识。人的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人员,在互联网、云计算、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等工具的帮助下,海量的可收集数据可以对其供需信息、行为特点等做出更准确的描述,使企业对其更加了解,从而开发出更受欢迎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来说,新时代的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对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组织惰性的存在,可能增加的工作量以及变化巨大的工作内容会让员工产生消极情绪,也会对员工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顺利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应以身作则,降低文化阻力,并平衡传统制造和转型模式之间的资源,从而降低企业变革可能造成的效率下降的风险。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制造企业更多的可能性,我国制造企业应主动响应变革,并结合自身状况实施对应的管理变革。管理变革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希望在这样历史的机遇面前,我国的制造企业都能走出独特的转型升级之路,技术变革与管理变革并重,也希望我国早日成为制造强国。


文章来源:网络